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9-1998年先后在德国马普学会量子光学所、英国卢瑟福实验室等著名科研单位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回国前已是相关领域国际知名专家。1999年1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2006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优秀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等。现任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APPS)主席,英国物理学会Fellow,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专业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高功率激光理事会理事,国家863高技术强激光领域专家组副主任等职。同时还担任国际专业学术刊物Optics Express (美国), High Energy Density Physics英国),Chem. Phys. Lett. (美国),J. Phys.B (英国),J. Plasma & Fusion Research (日本)等本领域重要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强场物理)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张杰及其同事在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近5年的主要成就包括:建成了综合性能先进的极光系列超短超强激光装置;自主建立和发展了由相关实验诊断设备和系列数值模拟程序组成的强场物理研究平台;揭示了超短超强激光吸收机制相互转换的规律;提出了强激光场对电子的随机加热和加速等新机制;实现了强场产生超热电子的定向发射和控制;证实了快点火激光聚变新方案中锥形靶对超热电子的聚焦作用;提出了产生超强THz辐射新理论,并得到初步实验证实;揭示了超短超强激光在大气中传输及超长距离自聚焦等离子体通道产生的规律等。在 “Sci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0篇,被科学引文数据库(SCI)引用1325次,近5年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30次,在国际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声望。